- 揭晓亮;孔阳阳;周光飚;
CD47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在多种癌细胞表面过表达。CD47与信号调节蛋白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alpha,SIRPα)形成信号复合物,促使癌细胞从巨噬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中逃逸。近年来,CD47已被证明在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CD47-SIRPα信号通路可促进适应性免疫反应,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人源化抗CD47 IgG4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用于多种进展期实体瘤和淋巴瘤的治疗,显示出其安全性并在部分患者中取得部分缓解的疗效。本综述描述了CD47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肿瘤中调控CD47的机制,概述了靶向CD47的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其靶向药物较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研究瓶颈,并评估了靶向CD47-SIRPα信号通路在抗癌治疗中的潜力。
2023年03期 v.54 45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龚涛;郑欣;周学东;
唾液是由口腔唾液腺分泌的混合生物体液,蕴含丰富的物质信息。随着唾液组学的不断发展,唾液不仅作为巨大的生物标志物储存库,唾液诊断也成为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具有无侵袭性、易于获取、成本低等优势。但口腔环境复杂多变,标志物含量等易受影响,找到“真正的”唾液生物标志物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主要关注常见肿瘤的潜在唾液标志物,包括DNA、RNA、蛋白质、代谢物和微生物等,针对目前已鉴定的或关联性标志物进行系统性总结,并指出建立多学科交叉体系开发唾液诊断技术,逐步构建唾液诊断平台,寻找更加精准的肿瘤预警标志物是未来发展方向。
2023年03期 v.54 46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金杯;张晔昱;潘景轩;
肿瘤转移是引起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肿瘤转移是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历经离开原发部位,内渗进入血管,随血液远行,从血管外渗到远处器官,最终在靶器官定植(colonization)而生长成为转移性癌灶。肿瘤转移具有一定的靶器官亲嗜倾向,肝脏是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对肝脏有亲嗜倾向的肿瘤包括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胰腺癌等。肝脏解剖结构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例如压力小、血流慢)常常使得肿瘤细胞在肝脏易于瘀滞而利于定植,但肿瘤是否能在肝脏成功定植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与肝脏微环境(特别是肝固有细胞成分)的相互作用。肝脏微环境的固有细胞主要包括肝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 KCs)等。本文将讨论肝脏的固有细胞在肿瘤肝定植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
2023年03期 v.54 469-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何旎涵;周文;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浆细胞来源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和细胞与骨髓微环境(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BMME)互作。MM细胞在BMME内恶性增殖,通过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直接或间接互作,促进MM的发生发展。探讨MM细胞与微环境的互作机制,对阐明MM发生发展机制及早诊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肿瘤的代谢重编程是肿瘤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总结出微环境中MM的代谢重编程改变和MM代谢与微生物互作的特征,以便于深入了解MM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机制,最终达到挖掘MM治疗的新策略之目的。
2023年03期 v.54 475-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何军舰;胡长江;杨仕明;
胃肠道微生态(gastro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M)系统由胃肠道正常菌群及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对机体健康和诸多疾病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GM系统对于肿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塑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TME是肿瘤生存的特殊微环境,可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分泌因子调节肿瘤细胞的特性,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模型是解释肿瘤起源和恶性进展的重要学说,CSC的形成和增殖往往代表着肿瘤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的增加,导致临床不良预后。因此,研究GM系统通过重塑TME而影响CSC特性获得,进而影响肿瘤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的作用和机制,对于临床上理解肿瘤恶性进展和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胃肠道模型单菌含菌水平低、异质性大、远处转移不易溯源等因素,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文就GM重塑TME影响肿瘤干性获得及侵袭转移化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2023年03期 v.54 482-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 金娟;赵晓晓;李丽;付彩云;
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相关的各种细胞和非细胞组分,其在肿瘤发生、生长和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进程。研究表明,lncRNA在肿瘤与其微环境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进而影响肿瘤进展。本文将近年来关于肿瘤微环境中lncRN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探讨其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开发有效特异性敲除lncRNA的策略和选择合适的体内运载工具特异性靶向目的细胞等方面是未来深入探索的方向。
2023年03期 v.54 49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杨扬;范典;郑博豪;周圣涛;
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征,以满足其快速增殖的需求。肿瘤中的代谢变化调控免疫细胞多种代谢途径来实现抗肿瘤免疫抑制。近年来对糖、氨基酸和脂质的代谢变化的研究,以及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代谢调控的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索,靶向代谢的同时联合现有抗肿瘤疗法,通过满足免疫细胞的代谢需求增强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应,为靶向肿瘤免疫代谢治疗、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提供新的思路。关于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新型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也正在进行。本文对近年来肿瘤免疫抑制的免疫代谢机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功能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免疫代谢调控的发展进行展望。
2023年03期 v.54 497-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彭译漫;罗香梦;陈婧瑶;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和生长的环境,包括多种细胞类型和细胞外成分,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的异常增殖,肿瘤微环境具有特殊的理化环境,造成复杂的代谢模式,免疫细胞作用随之受到影响。理解肿瘤微环境代谢模式能帮助我们开发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治疗方案。微生物代谢和脂代谢是肿瘤微环境的关键代谢过程,也是目前新兴的研究热点。微生物释放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脂代谢重编程影响肿瘤和免疫细胞的生命活动。本文概述了肿瘤微环境组成及代谢特征,讨论了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和脂代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相关代谢调控靶点和免疫治疗策略,指出找到高效的治疗靶点是肿瘤微环境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研究方向。
2023年03期 v.54 505-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郑适泽;孟琳;任飞龙;任春霞;李杏;王丹丹;孙宏晨;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来源的游离DNA对巨噬细胞极化作用,以及极化的巨噬细胞对口腔鳞癌细胞系的干性和迁移能力调控作用。方法 取病理确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标本30例,异常增生的组织标本10例,正常口腔上皮组织标本10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2型巨噬细胞在不同口腔组织中数量及位置。收集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细胞的条件培养基,纯化并提取游离DNA(cell free DNA, cfDNA)并进行鉴定。用cfDNA处理巨噬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RT-qPCR检测极化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用cfDNA诱导后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CAL-27细胞,RT-q PCR检测其干性基因变化水平;并且通过划痕实验验证cf DNA诱导的巨噬细胞调控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结果 与正常口腔上皮组织相比,异常增生的口腔上皮深层结缔组织和口腔鳞癌间质中M2型巨噬细胞数量较多(P<0.05)。CAL-27细胞分泌长度在10 000~15 000 bp的cfDNA。CAL-27细胞分泌的cfDNA可诱导巨噬细胞高表达M2型巨噬细胞标记(P<0.05)。cfDNA处理的巨噬细胞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肿瘤干性基因(P<0.05),同时促进了肿瘤细胞迁移能力(P<0.05)。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来源的cf DNA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促进口腔癌细胞系干性和迁移。
2023年03期 v.54 510-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 吕振宇;季文斌;程倩倩;周雪丽;王威;杨燕;
目的 探究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thylselenocysteine, MSC)对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26构成的同型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功能的影响及其对化疗药物细胞毒性的调控。方法 以转染并稳定表达Cx26的Tet-on HeLa细胞为工具细胞,MTT法观察MSC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MSC对GJ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MSC对Cx26蛋白表达的影响;标准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观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在此基础上,分析MSC对化疗药物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与调控GJ的关系。结果 多西环素(doxycycline, Dox)可诱导Tet-on HeLa细胞Cx26表达并形成有功能的GJ。MSC在50μmol/L内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无毒浓度的MSC可以浓度依赖性增强GJ,并可在纳摩尔级发挥作用。该效应与其诱导Cx26蛋白的表达有关。在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常见化疗药物中,依托泊苷(etoposide, Eto)在有无GJ形成的情况下表现一定的细胞毒性差异。MSC与Eto联合应用对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强于Eto单药,且该效应只在有GJ形成的HeLa细胞中发生。结论 MSC可以通过增强Cx26组成的GJ提高Eto的细胞毒性,提示硒化物联合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2023年03期 v.54 53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王丽娃;张莎;王林洋;宫海燕;田树革;
目的 研究新疆鼠尾草花提取物(Salvia deserta Schang flower extracts, SFE)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 mutans)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通过琼脂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SFE对S. mutans浮游菌的抑菌作用及对其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和MTT还原试验测定SFE对S. mutans生物膜的影响;蒽酮-硫酸法测定SFE对细菌生物膜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量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比色法测定S. mutans的胞内LDH活性;采用pH计测定SFE对S. mutans产酸能力的影响。结果 SFE对S. muta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14μg/μL,1/8 MIC到MIC浓度的SFE在30 h内均能抑制S. mutans的生长速度,且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抑制其LDH活性(P<0.000 1),4 MIC到1/4 MIC浓度的SFE对S. mutans终产酸量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并且能有效抑制S. mutans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能使生物膜产生的EPS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SFE能有效抑制S. mutans及其生物膜活性,初步探讨其抑制机制为:通过减少细菌EPS的产量来干扰微生物的粘附和聚集,从而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降低细菌LDH活性来干扰S. mutans的糖酵解,从而抑制S. mutans产酸。
2023年03期 v.54 539-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张驰;黄静;杨萍;刘星;范忠才;
目的 探究鸢尾素(irisin)在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DCM小鼠模型,动物实验设置对照组,DCM组,DCM+低、高剂量irisin组以及DCM+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核因子(nuclear factor, NF)-κB抑制剂]组,成功建模后irisin干预3周。采用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水平。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高脂(HG/HL)组、HG/HL+低剂量irisin组、HG/HL+高剂量irisin组以及HG/HL+PDTC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测定心肌组织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IL-6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和细胞中NF-κB p65蛋白核转移情况以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uclear factor-κB inhibitor protein α, IκBα)表达水平。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低、高剂量irisin能不同程度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与纤维化,抑制CK、CK-MB和炎症因子水平,上调IκBα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核转移;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低、高剂量irisin能不同程度增强H9c2细胞活力,上调IκBα蛋白水平,抑制NF-κB p65核转移和炎症因子水平。DCM+低、高剂量irisin组的上述变化与DCM+PDTC组相似。结论 irisin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核转移,减轻DCM小鼠心肌组织和高糖高脂诱导H9c2心肌损伤细胞中的炎症反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2023年03期 v.54 545-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 李学欣;吴松林;关发升;刘力;
目的 观察脓毒症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骨骼肌线粒体钙摄取蛋白1(mitochondrial calcium uptake protein 1, MICU1)的作用。方法 选择SPF级健康雄性C57/BL 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n=8);脓毒症建模6 h组(CLP-6 h组,n=10);脓毒症建模12 h组(CLP-12 h组,n=10);脓毒症建模24 h组(CLP-24 h组,n=12)。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构建脓毒症模型,Sham组小鼠仅行开腹盲肠探查。另选取SPF级小鼠20只,一侧胫前肌空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作为对照(AAV-C),另一侧胫前肌转染AAV提高MICU1表达(AAV-M)。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AAV-C-Sham,AAV-M-Sham;n=8)和脓毒症建模24 h组(AAV-C-CLP,AAV-M-CLP;n=12)。于相应时间点检测小鼠抓力以及复合肌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采用ELISA测定骨骼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检测骨骼肌细胞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MICU1以及肌肉萎缩相关蛋白:肌肉环状指蛋白1(muscle RING-finger containing protein 1,MuRF1)和肌肉萎缩盒F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 protein, MAFbx)表达水平,RT-qPCR检测骨骼肌MICU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体质量下降(P<0.05),且随着CLP建模时间延长,小鼠抓力下降(P<0.05);CMAP幅值下降,持续时间和潜伏期延长(P<0.05);骨骼肌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随建模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5);MuRF1、MAFbx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MICU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5)。AAV-M-Sham组与AAV-C-Sham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V-MCLP组与AAV-C-CLP组比较,小鼠抓力增高(P<0.05);CMAP幅值增高,持续时间和潜伏期缩短(P<0.05);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增加(P<0.05);MuRF1、MAFb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脓毒症导致骨骼肌功能障碍,与线粒体MICU1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2023年03期 v.54 552-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张荣花;黄金平;李景武;李亚琦;崔笑妍;熊亚南;刘艳坤;章广玲;
目的 研究锌指E-box结合同源异型盒2基因(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2,ZEB2)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过程的影响。方法 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ZEB2的表达。将胰腺癌PANC-1细胞分为si-NC组、si-ZEB2组、pcDNA3.1组和pcDNA3.1-ZEB2组,采用q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法验证ZEB2敲降或过表达的有效性。CCK-8实验、集落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ZEB2对PANC-1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利用qRT-PCR技术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通过STRING网站预测与ZEB2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ZEB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si-NC组相比,si-ZEB2组PANC-1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能力减弱;与pcDNA3.1组相比,pcDNA3.1-ZEB2组PANC-1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均P<0.05)。qRT-PCR技术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提示,与si-NC组相比,si-ZEB2组PANC-1细胞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表达升高,而间质标志物vimentin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与pcDNA3.1组相比,pcDNA3.1-ZEB2组PANC-1细胞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表达减少,间质标志物vimenti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STRING网站预测出10个蛋白与ZEB2作用密切。结论 过表达ZEB2能够促进胰腺癌PANC-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EMT进程。
2023年03期 v.54 558-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 邓捷;黄尚卿;刘江涛;李薇;曾佳容;史惠卿;孙红玉;
目的 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l-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MSCs)移植对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将2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脓毒症(CLP)组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LP+P-MSCs)组。假手术组小鼠仅开腹游离盲肠后还纳,其余2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构建脓毒症模型。Sham组和CLP组均于术后1 h经尾静脉注射0.9%NaCl 0.1 mL,CLP+P-MSCs组于术后1 h输注P-MSCs 2×10~5个。P-MSCs移植24 h后收集各组小鼠肠道和血液样本。肠道组织经HE染色后进行病理评估,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IL-1β、TNF-α、IL-6、IL-10、TGF-β浓度进行检测,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小肠组织中相关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测定。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肠道中ZO-1与occludin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对小肠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法对巨噬细胞的极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外源性移植的P-MSCs可在脓毒症小鼠损伤肠道中定植。相比CLP组,CLP+P-MSCs组肠道损伤明显减轻;血清D-乳酸、DAO、内毒素、IL-1β、IL-6、TNF-α浓度降低(P<0.05),IL-10、TGF-β升高(P<0.05);肠道组织中IL-1β、TNF-α、IL-6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5),IL-10、TGF-β升高(P<0.05);肠道中ZO-1与occludin蛋白表达量也升高(P<0.05)。同时,CLP+P-MSCs组肠道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布显著减少,巨噬细胞有向M2型极化的趋势。结论 外源性P-MSCs移植可显著减轻脓毒症肠损伤小鼠的炎性损伤、改善肠屏障功能。减少巨噬细胞的浸润、促使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可能是其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2023年03期 v.54 565-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1K] - 高旭;刘娜;郝宇杰;张晓辉;杨倩;蒋潇洒;刘奕辛;蔡雅琴;宋萍;纪泛扑;王进海;
目的 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电子问卷为主联合现场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对17~35岁之间的中国各地高校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最终纳入2 02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 符合罗马Ⅳ标准高校学生FD患病率为5.5%(112/2 025),以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66.1%,74/112)为主,吸烟[比值比(OR)=2.334,95%置信区间(CI):1.187~4.589, P=0.014]、抑郁(OR=2.447,95%CI:1.421~4.214, P=0.001)、失眠(OR=1.947,95%CI:1.291~2.937, P=0.001)与FD患病呈正相关。IBS患病率为1.9%(38/2 025),以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 IBS, IBS-D)为主(44.7%),焦虑(OR=3.63,95%CI:1.34~9.88,P=0.012)、失眠(OR=2.35,95%CI:1.18~4.68, P=0.015)与IBS患病呈正相关。结论 基于罗马Ⅳ标准,IBS、FD在中国高校学生中患病并不少见,心理障碍和一些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与疾病发展有关,未来应该在中国开展更多基于不同诊断标准、不同地域、多因素的系列研究。
2023年03期 v.54 574-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李旭;郝宇;吴雪瑶;赵洵颖;刁莎;张小凡;田璐璐;叶丰;李佳圆;
目的 探讨女性乳腺癌发病过程中肥胖相关蛋白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4年4月–2015年5月序贯收集279例原发性女性乳腺癌病例,按年龄频数匹配收集260例同期健康对照。通过文献循证筛选肥胖-乳腺癌病因链上较受关注的蛋白,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中相关蛋白水平。按照绝经状态分层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GMDR)相结合的分析策略,探讨肥胖相关蛋白在乳腺癌发病风险影响中的可能相互作用。结果 绝经前亚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C反应蛋白(CRP)、抵抗素(RETN)、可溶性瘦素受体(sOB-R)、脂联素(ADP)存在边际高阶交互作用(测试集平衡准确度59.01%,交叉验证一致性10/10,置换检验P=0.05)。绝经后亚组中,瘦素(LEP)、sOBR、ADP、CRP、IGFBP3、内脂素(VF)存在高阶交互作用(测试集平衡准确度67.31%,交叉验证一致性10/10,置换检验P=0.01)。随着肥胖相关蛋白暴露数目的增多,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病风险逐渐增大(OR_(绝经前)=2.18,95%CI:1.69~2.82;OR_(绝经后)=2.41,95%CI:1.75~3.32)。结论 肥胖相关蛋白在对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病影响上均存在高阶交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密切关注这些蛋白在联合用作预测因子或构建乳腺癌风险评分时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2023年03期 v.54 579-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周亚希;熊海;钟怀昌;万洋;廖玉琪;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可能的交互作用,为高血压患病风险与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交互作用提供一定的证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藏阿里地区、那曲市和山南市随机抽取研究人群,共纳入了4 047名数据完整的藏族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获取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身高、体质量指数、血压测量及采集空腹静脉血等。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独立效应,分层分析和相加交互作用模型评价两因素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西藏地区藏族居民高血压、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9.3%、46.2%和40.9%,超重/肥胖[比值比(OR)=2.151]和血脂异常(OR=1.240)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相加交互效应评价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对高血压的加法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28),协同指数为1.318。结论 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两因素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2023年03期 v.54 585-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夏蓓;何訸;秦垦;李双庆;安振梅;
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的危险因素,建立MAFL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为疾病的预防与发生提供管理策略。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4 664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患有MAFLD分为MAFLD组(n=4 013)与非MAFLD组(n=10 651),分别比较糖脂代谢水平等生化指标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及评价。结果 14 664例体检者中,MAFLD患者4 013例,总患病率为27.37%,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8.99%vs. 10.06%,P<0.001)。与非MAFLD组相比,MAFLD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及血清尿酸水平均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糖、三酰甘油及高血压均是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保护因素。运用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性能良好,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对预测MAFLD发生的风险具有较好价值。结论 体检人群中MAFLD患病率较高,通过常规体检筛查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提示临床筛选和分析高风险患者,对高风险人群具有预警作用。
2023年03期 v.54 59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王立群;宁宁;陈佳丽;李佩芳;谢静颖;杨辉亮;朱红彦;侯爱琳;
目的 调查护士足部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及常见部位,明确其危险因素,并构建个体足部重度疼痛风险预测列线图。方法 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于2019年8–12月期间选取在我国351家三级医院的10 691名护士,调查足部重度疼痛的发生现状。将可能影响其发生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护士足部重度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查足部重度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Nomograph预测模型的构建。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和1 000个bootstrap样本校准来测量Nomograph预测性能。结果 10 691名护士中发生足部疼痛3 419名,发生率为31.98%,其中重度疼痛(VAS 7~10分)发生率为2.27%(243名)。重度疼痛部位多见于双侧脚掌与足跟。研究最终纳入年龄、学历、工作鞋材质、工作鞋舒适程度、足部外伤史、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这6个因素,构建了Nomograph预测模型。C-index值为0.706,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贴合良好。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指标简单易得,可为护士预防重度足部疼痛提供借鉴。
2023年03期 v.54 596-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袁余;周丹;廖全凤;唐思诗;何超;
目的 分析某院临床样本中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目(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菌株的检出率、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和碳青霉烯酶型别,为CRE相关感染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临床样本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对CRE菌株采用3-氨基苯硼酸联合乙二胺四乙酸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的碳青霉烯酶型别。结果 2021年该院从157 196份临床样本中分离到CRE菌株2 215株,检出率为1.4%(2 215/157 196)。1 134株CRE非重复株分离于903例患者,主要样本来源为呼吸道样本(494/1 134,43.6%)、分泌物(191/1 134,16.8%)和血液(173/1 134,15.3%),从同一患者的二个、三个和四个部位的样本中分离出相同CRE菌株的病例分别占12.5%、4.9%和1.1%。CRE最常见菌种是肺炎克雷伯菌(883/1 134,77.9%),其次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107/1 134,9.4%)和大肠埃希菌(96/1 134,8.5%)。不同菌种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同时产生两种酶的菌株分别占82.6%(809/979)、17.2%(168/979)和0.2%(2/979)。结论 CRE菌株主要分离于呼吸道样本、分泌物和血液。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应关注该类细菌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3年03期 v.54 602-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张春熙;任晓晖;杨先梅;范箬馨;王艳;李怡玲;江洪军;刘元元;刘祥;
目的 调查四川省某市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现状,进一步探讨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已纳入“四川省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8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 SQL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行为方式调查表等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和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患者各个测评领域的生活质量均比城市患者更差(P<0.05)。婚姻状况、职业技能、体育锻炼和社会支持是城市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而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职业技能、社区康复活动、步行至最近的医疗机构所需时间是农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应根据城乡特点,从经济扶持、职业技能训练、精神卫生投入、社区康复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措施。
2023年03期 v.54 608-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任青蔓;任晓晖;
目的 探究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为促进老年人合理就医提供建议。方法 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6年基线数据与2018年全国追踪数据,选择60岁及以上、有健在子女的居民5 690人。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结果 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两周就诊的概率相对较高(OR=1.129,95%CI:1.004~1.271,P<0.05),但子女是否提供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过去一年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不显著(P>0.05)。子女提供日常照料支持对老年人两周就诊和过去一年住院服务利用均有促进作用(OR=1.155,95%CI:1.021~1.307,P<0.05;OR=1.204,95%CI:1.053~1.378,P<0.05)。是否每天与子女见面对于老年人两周就诊、过去一年是否住院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 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发挥子女代际支持的优势作用,同时完善正式社会支持渠道以缓解子女代际支持压力,为促进老年人合理就医提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
2023年03期 v.54 614-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孙易红;赵炼玲;王晓书;任艳;田浩明;陈涛;
目的 分析随机尿钾/尿肌酐(rUK/Ucr)在判断肾性失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2021年诊断为低钾血症患者[包括肾性失钾(373例)、非肾性失钾(83例)]、血钾正常(358例)的住院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析rUK/Ucr与24 h尿钾(24 hUK)的相关性;针对低钾血症患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UK/Ucr判断肾性失钾的价值。结果 血钾在血钾正常组、肾性失钾组、非肾性失钾组依次降低(P<0.01)。肾性失钾组24 hUK、rUK/Ucr大于非肾性失钾及血钾正常组(P<0.01)。r UK/Ucr与24 hUK呈低到中度相关。24 hUK、r UK/Ucr判断肾性失钾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71,rUK/Ucr判断肾性失钾的最佳切点为3.4时,灵敏度为67.59%,特异度为67.53%。结论 rUK/Ucr与24 hUK的相关性一般,rUK/Ucr预测肾性失钾的价值与24 hUK相当。在无法获取24 h尿液标本时,可推荐使用rUK/Ucr替代24 hUK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肾性失钾,其最佳诊断切点为3.4。
2023年03期 v.54 620-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文菁菁;石林;许芳;周巧林;刘宜平;苏静;张亚;屈玟;岳静;梁效功;胡宏;
目的 评估硫培非格司亭用于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he matopoietic stem cell,PBSC)动员的效果,探讨PBSC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2年5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行PBSC动员的病例,比较含硫培非格司亭(硫培组,28例)和含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rhG-CSF组,30例)两组的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并分析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硫培组和rhG-CSF组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分别为75.0%和63.3%,CD34~+细胞采集中位值分别为3.37×10~6/kg和2.68×10~6/k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普乐沙福补救的硫培组和rhG-CSF组CD34+细胞采集中位值分别为4.23×10~6/kg和3.26×10~6/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造血系统重建和感染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非浆细胞疾病[比值比(odds ratio,OR)=19.69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01~258.537,P=0.023]、采集前贫血(OR=18.571,95%CI:1.354~254.775,P=0.029)、采集前WBC<32×10~9L~(-1)(OR=85.903,95%CI:4.947~1491.807,P=0.002)是PBSC采集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硫培非格司亭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PBSC动员效果与rhG-CSF相当,且联合普乐沙福动员可行、有效。白血病和淋巴瘤、采集干细胞前贫血及WBC<32×10~9L~(-1)的患者PBSC采集失败的可能性大。
2023年03期 v.54 625-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陈文珠;陈春霞;杨鑫鑫;程福;杨冬梅;谭斌;秦莉;
目的 分析术中输血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其术后初始(术后24 h)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值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手术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2018年所有非心脏手术、术中输血且年龄≥18岁的患者。以术后初始Hb分组,共划分为6组:Hb<75 g/L,75 g/L≤Hb<85 g/L,85 g/L≤Hb<95 g/L,95 g/L≤Hb<105 g/L,105 g/L≤Hb<115 g/L和Hb≥115 g/L。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其住院死亡率、自动出院率、急性缺血性损伤(包括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发生率、住院时间>28 d患者比例的差异,同时分析术后初始Hb与手术类型、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输注量<8 U vs.输注量≥8 U)和术前是否贫血(术前Hb<100 g/L vs.术前Hb≥100 g/L)的多重交互作用对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 528例患者,以95 g/L≤Hb<105 g/L组患者为参照组,Hb<75 g/L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比值比(odds ratio, OR)=2.562]和自动离院率(OR=1.681)增加;75 g/L≤Hb<85 g/L组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急性缺血性损伤发生率增高(OR=1.778)。交互项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初始Hb与手术类型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且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结论 非心脏手术的输血患者,术后初始Hb<85 g/L与较差的预后相关,然而更高的术后初始Hb并未带来更好的获益,提示85 g/L≤Hb<95 g/L可能是合理的术中用血的靶血红蛋白值。
2023年03期 v.54 6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何菁;王芳;熊璐璐;孙海燕;李巍;
目的 分析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 709例脑卒中患者。统计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 709例脑卒中患者中有390例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14.39%,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383例(14.14%),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4例(0.15%),DVT合并PTE 3例(0.1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入院后卧床时间≥3 d、D-二聚体(D-dimer, D-D)≥0.95 mg/m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1.83 mmol/L、BI评分≤9分、Padua评分>4分是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行抗凝治疗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卧床时间、D-D、TG、BI评分、Padua评分及有无抗凝治疗存在一定关联,应加强符合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2023年03期 v.54 638-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马颖;彭薇婷;刘静;万齐全;
目的 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发病时机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肝移植的21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术后谵妄发病率及发病时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谵妄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谵妄对受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肝移植受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为20.4%(43/211),发病距离肝移植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9 h。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22、术前住院天数≥7 d、肝癌、术前肝性脑病、术前两个月内感染、术前淋巴细胞值<0.5×10~9 L~(-1)、术中大量红细胞输注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 d与肝移植受者术后谵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两个月内感染[比值比(odds ratio, OR)=2.59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35~5.944,P=0.024],术前MELD评分≥22(OR=2.967,95%CI:1.104~7.975,P=0.031)及术前肝性脑病(OR=4.700,95%CI:2.083~10.602,P<0.001)是肝移植受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 d(OR=0.192,95%CI:0.083~0.441,P<0.001)是保护肝移植受者术后免于发生谵妄的因素。对临床结局而言,发生谵妄者相较未发生谵妄者术后ICU住院时间延长(P=0.025)。结论 肝移植术后谵妄发病率高,发病时间早。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感染、高MELD评分及肝性脑病,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能预防谵妄发生。
2023年03期 v.54 642-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许辉琼;苏效添;敬文莉;陈虹秀;李俊英;谢红梅;张晓霞;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 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有助于降低PICCRT;置管后1周是预防PICCRT的重点干预时间。
2023年03期 v.54 648-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龚洪平;任妍;查盼盼;陈大伟;高赟;黄慧;王椿;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的一种特殊亚型——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 s mellitus,FT 1 D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起病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FT1DM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以DKA起病的住院T1DM患者共70例,其中FT1DM17例(24.3%),非FT1DM患者53例。两组患者(FT1DM组和非FT1DM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3 2±12 8)岁和(27.5±11.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2.6±2.9) kg/m~2和(19.2±2.9) kg/m~2。14例FT1DM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肠炎症状,4例与妊娠相关,FT1DM组患者起病到初诊DKA时间[中位数(P_25~P_(75)):2(1~4) d],P<0.001)短于T1DM组患者[30(17~78) d]。FT1DM组患者初诊时平均最高血糖[(39.9±11.4) mmol/L]高于非FT1DM患者[(28.9±9.2) mmol/L,P<0.001],但糖化血红蛋白(6 6%±0 6%,P<0.001)和糖化血清白蛋白(21.4%±3.0%,P=0.001)低于非FT1DM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2.8%±2.7%;糖化血清白蛋白:44.8%±15.0%)。FT1DM组患者血清淀粉酶高于非FT1DM组患者[101(54~336) IU/Lvs.54(42~166) IU/L,P=0.045],血清脂肪酶有高于T1DM组患者的趋势[81(57~154) IU/L vs.46(28~195) IU/L,P=0.051]。8.7%的非FT1DM患者GAD-Ab阳性,而FT1DM患者均阴性。出院时FT1DM患者日均胰岛素剂量(0.67±0.22) IU/kg,与非FT1DM组患者[(0.74±0.29) IU/k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对FT1DM组患者随访约6.5年后,其日均胰岛素剂量为(0.73±0.19) IU/kg,与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结论相比DKA起病的非FT1DM患者,FT1DM患者“三多一少”症状更少,空腹C-肽水平更低,血淀粉酶水平更高,呕吐等胃肠道感染症状发生率增加,在临床上更容易误诊。因此,临床医生早期识别FT1DM患者并予早期且长期胰岛素替代治疗至关重要。
2023年03期 v.54 653-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梁利波;何訸;孙婉婷;李友琼;张玫;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变异体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不同的血红蛋白变异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首次报道了1例中国人中血红蛋白C(Hb C)对A1C测定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毛细管电泳法检测A1C;采用血红蛋白电泳识别血红蛋白变异体;Hb测序确定β链上的突变位点。HPLC检测A1C结果降低,可通过电泳法纠正,但电泳图谱仍存在异常峰。Hb电泳结果提示存在Hb变异,测序结果显示为Hb C。因此,我们建议对A1C常规开展解释性报告模式,对每份报告中的检测方法进行注释,并对图谱进行分析,避免单一检验结果影响临床决策。
2023年03期 v.54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姜毅;
节段性膜性肾病(segmental membranous nephropathy, sMN)是一类罕见的肾脏病理类型,表现为IgG沿肾小球上皮下呈节段性颗粒样沉积。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不全,也可继发于狼疮、肿瘤等多种疾病。本文报告了1例病理明确诊断为sMN而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成人病例,并总结了国内外报道的总计87例成人sMN患者临床特点:成人sMN患者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肾小球或肾小管间质疾病同时出现,经常叠加在另一种主要疾病过程中,临床需首先排除继发性肾损害。
2023年03期 v.54 66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